标题:志存高远,效法文天祥——于谦的忠诚与勇气
正文:
于谦(1398-1457),字廷益,号节庵,生于杭州府钱塘县(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)太平坊。据传,其父亲于仁梦见一位神人,声称自己是文天祥转世,欲投胎于于家。于仁虽感惊讶,但最终决定以“谦”命名其子,以表对文天祥盛意的逊谢之意。自此,于家开始供奉文天祥的牌位,如同自家祖先一般。
于家世代书香,其祖父曾任兵部主事,虽隐居不仕,却对儿子于谦的培养倾注了极大的心血。于谦自幼便立志高远,以文天祥为榜样,不断塑造自己的品格,提升学识。六岁时,其父与叔父带他游览凤凰台,叔父说:“今日同上凤凰台”,小于谦则脱口而出:“他年独占麒麟阁。”麒麟阁是汉朝供奉功臣之地,能入阁者皆位极人臣。叔父及周围人对此深感震惊,称赞于谦必将成大器。
14岁那年,于谦考取了钱塘县儒学生员,颇显少年得志。然而,16岁时,他参加乡试落第,遭遇人生第一次挫折。返回故乡,他在乡间小路上散步,偶遇石灰窑,心中感慨万千。工匠告知石灰的制作过程,于谦深受启发,联想到人生如同石灰,需经千锤万凿、烈火焚烧,才能成就理想。他挥笔写下《石灰吟》: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此诗质朴自然,却饱含了于谦面对困难无所畏惧、坚守高洁情操的坚定信念。
永乐十九年(1421),23岁的于谦考中进士,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。在其后的岁月中,他历任江西巡按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、山西,办理巡按事务长达19年。于谦为官清廉,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,被誉为“于青天”。面对权臣王振的专权与贪腐,于谦始终坚守原则,每次进京仅乘坐轻便马车,不带任何礼品。有人劝他:“你不送金银财宝,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?”于谦举起两袖,笑着说:“我只有这两袖清风啊!”他还特意写了《入京》诗:“手帕蘑菇与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。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!”表明了他对贪腐的厌恶与坚守清廉的决心。
正统十三年(1448),于谦被召回京,任兵部左侍郎。次年,瓦剌部入侵大明国土,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,于谦虽极力劝谏,但英宗仍一意孤行。土木堡一战,英宗被俘,朝野震惊。侍讲徐珵建议迁都南京,于谦却坚决反对,他写道:“提议南迁者当斩!京师乃天下根本,一动便大事去矣。难道不见宋室南渡的故事吗?”于谦誓言要像岳飞那样成为民族英雄,发起北京保卫战。
在瓦剌入侵的危机关头,于谦率领数十万军民,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北京保卫战,最终击退瓦剌,力挽狂澜于既倒。然而,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,徐珵(改名徐有贞)因嫉妒于谦的功绩和威望,唆使他人诬告于谦谋反。明英宗虽对于谦不满,但无意杀他。徐有贞却进言:“不杀于谦,复辟师出无名。”最终,于谦以“意有之”的罪名被押至崇文门外斩首。
于谦的一生,犹如《石灰吟》所描述的那样,即使粉身碎骨,也要留下清白在人间。他的忠诚与勇气,激励着后世,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楷模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嘉倩网,本文标题:《《石灰吟》: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