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马说》通过寓言故事,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实。文章首先提出“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”的论点,接着通过千里马的不幸遭遇,表达了对埋没人才的感叹和愤懑。
-
解释加点词
- “才美不外见”中的“见”指表现。
- “策之不以其道”中的“道”指正确方法(规律)。
-
翻译句子
- “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”译为:它鸣叫,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。
-
情感态度 《马说》与《陈仲举言为士则》两文情感态度的不同在于:《马说》揭示了千里马怀才不遇的悲愤,而《陈仲举言为士则》则赞扬了徐孺子幸遇“伯乐”的善举。
【乙】陈仲举言为士则
《世说新语》中的这段文字通过陈仲举的言行,展现了其礼贤下士、尊重人才的态度。
-
填空
- “暮”在这里指的是晚了,迟了。
- 师旷的回答中,将“暮”理解成了天黑(天色晚),这样理解是为了借题发挥,引出秉烛之喻。
-
道理分析 《晋平公问于师旷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,学无止境,不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,学习都是有益的。故事通过晋平公和师旷的对话,强调了学习的终身性。
【丙】醉翁亭记
《醉翁亭记》通过描绘山水之美和醉翁之意,展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。
-
解释加点词
- “野芳发而幽香”中的“芳”指野花。
- “泉香而酒洌”中的“洌”指清澈。
-
翻译句子
- “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”译为:有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亭子,就是醉翁亭。
- “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”译为:野花开了,有一股清幽的香味;好的树木枝繁叶茂,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。
-
主旨理解 《醉翁亭记》的主旨在于展现与民同乐的思想,而非仅仅描述宴会之盛。通过描绘滁州山水之美和人民的游乐,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。
【丁】工之侨献琴
《工之侨献琴》通过工之侨的遭遇,批评了社会上只看外表、不重内在的现象。
-
停顿划分 正确的停顿划分为:匣而埋诸土/期年出之/抱以适市。
-
批判现象 工之侨借献琴批判了现实中重外表轻内在品质的现象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嘉倩网,本文标题:《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总(二) 》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