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茶,作为我国茶叶中的佼佼者,不仅生产量和消费量巨大,而且在六大茶类中占据核心地位。然而,关于绿茶的起源与发展,却有一段曲折而又精彩的历史。
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,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。根据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记载,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,四川巴蜀之地就已开始人工种植茶树,并将其作为特产上贡给当时的周王朝。而张揖的《广雅》中也有提及:“荆巴间采叶做饼,以米膏出之。”这是目前较早记录茶叶做法的文献。
在唐朝之前,茶叶的制作技术尚未成熟,也没有广泛推广。当时的茶叶主要以三种方式存在:一是生嚼,即直接食用茶树鲜叶,取其药用价值;二是茗菜,即将茶叶当作蔬菜食用,甚至用来煮粥;三是晒干收藏,这种做法在三国时期才出现。
随着唐朝的到来,茶叶的种植逐渐从巴蜀之地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。根据陆羽的《茶经》记载,唐朝时已有八大茶叶产区,分布在如今的四川、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十几个省份。在茶叶大规模种植的背景下,制茶工艺得以飞速发展。
唐朝主要以制作蒸青饼茶为主,偶尔也有散茶制作。此时的茶叶,实际上已经可以说是绿茶的前身和鼻祖。因为无论是饼茶还是散茶,都没有经过发酵,而是采取不同方式杀青后烘干制作而成。到了宋朝时期,茶叶进入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,所谓“兴于唐,盛于宋”。宋朝的茶叶制作工艺有了极大的发展,其中福建建安贡茶成为最著名的贡茶。
宋朝茶人在唐朝团茶的基础上,更新工艺,开始制作龙凤团茶。其工艺仍然是以蒸青杀青为主,然后再进行加工。据赵汝砺的《北苑别录》记载的团茶制法,较陆羽的制法更精细,品质也更为提高。宋代团茶制法是采、拣芽、榨、研、造、过黄等七个步骤。
虽然宋朝也有散茶,但并非主流。由于团茶制作工艺繁琐,耗时耗力,民间百姓难以承担如此庞大的精力,所以蒸青后直接烘干,不再压成团饼,这样省时省力,适合民间百姓饮用。因此,当时的散茶也叫做草茶,地位较为低下。不过,在这一阶段,绿茶的记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,为明朝开始制作绿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到了明朝,现代意义上的绿茶才真正崛起。因为明朝发明了典型的“炒青茶”制法,即使现代绿茶制作工艺,也是在明朝技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而成。明朝开国时,国力很弱,民不聊生,而朱元璋又是穷人出身,所以特别注意与民休息。因此,他下旨“罢造龙团,惟采茶芽以进”,这样就让散茶成为当时的主流茶叶,技术更新速度快,成果最大。
当然,蒸青绿茶仍然存在,一直到今天,湖北恩施玉露仍然是以蒸青方式杀青,这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绿茶制茶工艺。但绿茶制作技术的最大变革和突破,则是炒青制法的发明。可以说,绿茶制作记忆的完善,不是一天完成的,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。绿茶的鼻祖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,但真正完善和成熟则是要到明朝。
通过了解绿茶的起源与发展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茶文化的精髓,感受其历史变迁与技艺传承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嘉倩网,本文标题:《绿茶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?绿茶鼻祖是哪种茶?看完这篇你就懂了! 》